又忙又累,身体如何吃得消?学教练式管理,老板解放,业绩暴涨! 点击咨询详情
NLP研究院网全国分院图
首页   >   NLP  >   NLP应用  >    内容

NLP与领导第32讲:自我疆界(七)--探索自己的“自性层次”

作者:张修哲|文章出处:总裁学苑 |更新时间:2008-01-08


  罗伯特o迪尔兹(RobertDilts)所谈的"神经逻辑层次(Neuro-LogicalLevel)",紧接在信念、价值层次(Belief)之后,就是"自我意识层次"(Identity)及"灵性层次"(Spiritual)。我施行这项技术的经验,发觉东西方在这方面的经验及用语有差异,个案容易混淆;因此,我就从固有文化中,寻求较适合中国人的分类方式,我发现,我们中国传统的儒、释、道三家的智能,不但非常丰富,既适合中国人,也很值得与世界分享。

  所以,我就在我提出的"自我疆界"中,重新归类,舍弃"自我意识层次(Identity)"及"灵性层次(Spiritual)"的名称,改以"自性层次"及"自然层次"为名。

  .第七个层次:"自性层次"

  "自性层次"就是我们不假外求的自我形象、使命和性质;它是每个人本来就各自拥有的,和有没有宗教信仰无关;对自我认同来说,它比前面几个层次更加深层。

  "自性"一词佛家也用,我之所以采用,并非基于佛教信仰,而是因为"自性"这两个字(每个人"自己"特有的"性子"),实在非常适合代表这个层次。

  ."自性层次"与不假外求的"使命"
  以我的经验,发现我所协助的个案,每个人都有其独特、从深层内在展露出来的"使命"感,它是一种贯穿自己整个生命的主轴,要是偏离它,就会失去"意义感",久了就没有"热忱"。

  我曾听一位加拿大朋友用隐喻描述"使命",非常有意思,他说:有两个国家正在打战,厮杀得非常剧烈,尸横遍野;神就派某人到那个地方,向争战中的双方宣达神的旨意。

  这个人出发后越想越害怕,心想:到这么危险的地方去,恐怕小命难保。于是,他干脆朝相反的方向走,走到海滨,就搭船出海,逃得远远地。没想到,船出了海就遇到大鲸鱼,虽经奋斗,还是被大鲸鱼连船带人吞进肚子里。

  这个人很是懊恼,心想:就是怕危险才搭船出海,没想到还是葬身鱼腹,早知道如此,不如就担负起神交付的"使命"。当他想到这里时,鲸鱼突然打了一个大喷嚏,把整条船给喷了出去,还直接送上陆地;这个人往外一看,前方竟然就是正在打战的那两个国家…。

  这则隐喻把个人不假外求的"使命"描述得真是传神,它不是信念、价值、利害得失衡量出来的;它往往是任重而道远、需历经种种考验;不论几经波折,它总还会出现在自己的前方…。

  ."自性层次"与不假外求的"自我形象"

  如果不是经常探索自己、对"自我省察"特别下工夫、非常了解自己,一般人很难熟悉"自性"这个课题,想要清楚、完整地将它描绘出来,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

  兹简单介绍一种从"自我形象"着手,可以协助初学者快速、容易入门的手法,提供大家参考。

  请依下列步骤,想想下列这个问题的答案:
  1.在自然界中,不论是生物(人除外)、或无生物,"什么"最能代表我(您自己)?(最能代表的一个)

  2.找出"一个"自己由衷接受的答案后,再以三个以上的"形容词",来形容"它"。(最好您觉得已能完整描绘)

  也许,这个过程您进行得很顺利,也许,刚开始找不到答案,这是很正常的,只因您还不习惯而已,只要您能持续、恳切地问自己,这个答案定将浮现。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请务必记得:"请勿以负面方式、或隐含负面意义的辞句,描绘自性这个层次"。就像我有位朋友,有一天,他告诉我,他一年来工作负荷越来越重,身心已濒临崩溃状态;我问他,希望我帮他做什么?他说,他怀疑自己私下练习"自我形象"技巧时,以"两头烧的蜡烛"来描绘自己,导致自己总不自主地过度消耗能量,希望我帮他改变。

  我接受他的委托,重新协助他再做"自我形象"描绘,之后,他告诉我,工作虽然并不比过去少,但是,身心俱疲的问题不但解决了,他还很能从工作中享受到很多乐趣。

  ."自性层次"与不假外求的"性质"

  不知您注意到"死亡学"这门新学科没有?世界上几十亿人口中,往往有曾被医生判定已"死亡"却又恢复生命的人,"死亡学"专家就专门研究这些人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内心所经历的经验。

  据说,他们发现有一些经常出现的状况,比如说:濒临死亡时,会像看影片一样,重新经验自己的一生,这时候,如果与人互动关系是"关怀、感激、和协…"者,将如沐春风,感觉温暖而愉悦;如果,与人互动关系是"仇恨、欺压、争斗…"者,将如置冰窖、火窟,感觉痛苦且备受煎熬。

  像这类的研究结果,就是这里所说的"每个人不假外求的性质"。这领域中,以我所接触个案的经验,发现每个人都有"爱"这个"性质",这里所说的"爱",不是恋爱、爱财、爱名…的"爱",因为它们属其它层次,而是基督教所说的"博爱"、孟子说的"恻隐之心"、佛家说的"慈悲"…。

  我刚接触NLP时,曾参加一个课程,其课题就是真实体验自己内心的"爱"。同学问我:"什么是爱?"我随口就回答:"爱就是关怀对方、为对方付出、持久忍让…"突然,我警觉到不对,我当时的回答只是像学生考试时的"解释名词",只是文字、语言"概念"的"爱",我明明是要真实体验由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爱"才对。

  几经努力,当我真正体验由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爱"时,那种感觉我不知道怎么形容,但是,过去听过、读过有关"爱"的形容,绝大部分都形容得那么好、那么正确,只是,"真实体验"与"文字、语言概念理解"差很多。

  当我体验由自己内心流露出来的"爱"后,我更体验到很多与"爱"相关的课题,比如说"孝",过去所学的"孝",就是学到很多"规范",像:晨昏定省、父母在不远游、孝养父母…,比较像是外在"标准"、"戒律",但是,由心流露对父母的"爱"时,这些"规范、标准、戒律"都是很自然就会考虑到的事,不过,不会是"刻板"的,不一定那么"绝对、威权";与父母互动,变得很自然、很有感觉,最大的感受就是"变成活生生的生命接触"。

  ."自性层次"与宗教信仰

  虽然我们所谈的"自性层次",并未特别针对宗教信仰,不过,我的经验告诉我,宗教信仰越虔诚的人,对探索自己的"自性层次"越有帮助;我也发现,每个人信仰宗教所达到的层次也不尽相同,并非都能达到"自性层次"以上,不过,我所体验的是,"自性层次"是信仰宗教能否"成就"的重要分水岭。

  比如说,我们信仰中如果有仇、恨、独尊、诋毁、有所求、分别、享乐、恐惧…等这些东西的话,那么,我们就停留在"信念或感觉或生理"层次上,当然,并非"信念、感觉、生理层次"不好(原因后面再谈),只是,未能得窥信仰的堂奥而已。

  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个"自性层次",不知不觉中,自己就一直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也就是所谓的"自我完成"。如果偏离这个方向,就会产生很大、很深层的困扰;如果走在这条路上,就会感觉非常的踏实,探索、厘清、发展自己的"自性层次",可是一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事哦。

摘自:总裁学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