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中的大地震——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32年过去了,唐山早已重建好了。但我妈心理还没有重建起来,依然守着那对废墟过日子” ——方达

热映中《唐山大地震》掀起一个热点。震中似乎不是发生在唐山,而是人们的心里…… ——题记

故事:

电影《唐山大地震》宣传海报

故事描述了一个普通工人家庭:丈夫大强,老婆元妮,女儿方登,儿子方达。一场23秒的地震,贯穿32年的故事。

突如其来的地震,丈夫大强葬身瓦砾。
       一块长长的水泥石板一头压着儿子,一头压着女儿,危在旦夕!在没有任何机械救援工具的情况下,救援者只能通过杠杆原理撬起一头救出一个孩子,但撬起一头,那头儿的孩子就得被压死。但若错过救援时间,一个孩子都救不了。

残酷的选择横亘在这位刚刚失去丈夫的妻子面前:救儿子还是救女儿?
       “救儿子!”与此同时,这句话毫无力气的话却像匕首一样,锋利地刺向女儿方登的心理,镜头下,石板那头的女儿留下绝望的泪水然后慢慢地闭上眼睛……

事情并没有像救援人员及元妮想象的那样,躺在死人堆里的女儿方登,在大雨的冲刷下奇迹般的醒来,于是开始本片真正要讲的一个横跨32年的亲情故事……

暴雨下的女儿方登,被一对援灾的解放军夫妇收养。在养父母的精心呵护下,方登长大成人上了大学,或许对那场地震的刻骨铭心,她选择了杭州医NLP研究院临床医学专业。


亲人,永远是亲人

电影《唐山大地震》家庭合影

人的心灵是那么的脆弱,感动它只需一秒钟;人的心灵却又是那么的坚强,可把一件事埋藏心底长达三十几年。

在电影《唐山大地震》中,由于母亲的一个无奈的抉择,竟导致母女两人各自背负了32年的"情债":母亲始终活在内疚之中,而女儿则一直在怨恨中渡过。然而,亲人终究是亲人。在母亲那一跪的瞬间,母女两人的"心结"终于被解开了。曾经的误解所产生的怨恨和无奈的选择所带来的内疚都在血浓于水的亲情中被化解了,让那曾经看似坚硬的紧闭心扉慢慢地被溶解……
【查看全文】


抉择

人生的选择

人生的课题就是选择--萨特
       人生是在一次又一次的选择中前行的。选择之后并不意味着结束,而恰恰是欣喜或痛苦、纠结或释然、救赎或沉沦反复出现的开始。做出选择后,预示着诸多新的选择的开始。
       选择无所谓对错,关键是要有勇气面对自己的选择…… 【查看全文】

逃离

选择了这样一种逃避的方式

逃离,只因不敢面对自己的选择
       人在做一个艰难的抉择时,心里常常会备受一番煎熬。尤其是,当做出的抉择自认为是"有罪"时,内心会更加痛苦,甚至一直自责和内疚,永远不能原谅自己。
       对母亲的这一逃避行为,从心理层面上讲,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然而…… 【查看全文】

谅解

有的人永远都不能原谅别人,有的人永远都不能原谅自己

原谅别人,也是原谅自己
       心理专家谢泳标回忆,他曾经参加过一次震后幸存者的观察项目,发现每个人的反应千差万别,"有的人永远都不能原谅别人,有的人永远都不能原谅自己"。
       母亲的内疚--永远都不能原谅自己;女儿的怨恨--永远都不能原谅别人…… 【查看全文】

后记:

生活中,我们大多数或许没有经历过山崩地裂的大地震,但心灵的地震却时有发生!

亲人的意外离去,孩子的流产,夫妻的背叛,成长中的创伤,畸形的情感纠缠,被羞辱的愤怒,背叛他人的内疚。当这些“瓦砾与废墟”布满心灵时,我们的生活如何开出鲜花?鳞次栉比的高楼,纵横交错的马路告诉,新中国的家园已经重建得很好了。

但,我们内在的心灵呢?我们还抱着废墟过日子吗?

看完这个片子,笔者感慨万千!我从事心理学培训行业多年了,在心理学的工作坊和课程中,见到太多的人,在自己的成长、打拼过程中留下这样和那样的心灵创伤,这些大大小小的心灵“地震”至今还“余震不断”,阻碍着她们过幸福的生活,我见到她们在一边学习,一边感悟,一边宽恕,一边释放。从进门那种阴暗的生命状态,到出门那种鲜活的生命绽放,我感到由衷的高兴。

本人就是其中一个活生生的案例,很感谢我有这个缘分遇到NLP催眠完形萨提亚这些实用的心理学,但又遗憾还有更多人根本不知道这些美好学问的存在。 各位读者朋友,如果您有类似的生命经历,如果您有资源让您去做出改变,您是等待32年,还是立即改变?

从某个角度看,电影中的母亲元妮是幸运的,32年的等待能够放下心中囚笼,但又有多少创伤,是永远也没有机会解决的(或许那个人已经离开人世了)。

我们成年了,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您愿意抱着愤怒、怨恨或悔恨、内疚终其一生吗?还是学习去如何重塑自己的人生,去接纳,去宽恕,去释放,去砸掉心中的囚笼,过上阳光灿烂的日子?

您可以去看看这方面的书,参加这方面的活动,尝试去试试从网上看来的技巧,或许去上上一个心理学的课程,或许这些小小的举动就是您新生的开始……

地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生命的重建!


Copyright © 1997-2010 NLP研究院网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6038729